说在前面的话
考研想要成功上岸,完成心愿,努力很重要,但是选择更重要。关于择校,我们需要考虑地理位置、学校难度等重要因素。
地理位置就是这个学校的所在城市,大城市固然机会更多,也能让人接触到更多新鲜事物,但是和高考报名一样,大城市的好学校分数线及竞争压力相对二三线城市的同层次学校会更高、更大。所以,如果是下决心继续读博深造,那么如果不是出于个人心愿,大可不必去大城市和其他考生挤破头;如果觉得自己应该不会继续读博,那么选择去大城市读研对于就业是很有好处的,大部分学校研一就修完了所有课程,从研二开始就准备毕业设计选题等,也就可以开始找自己心仪的实习工作去历练并增长经验,为就业做准备,大城市公司多、机会多,相比小城市,在实习及就业上非常有利。
学校难度一般体现在竞争激烈程度、专业课难度,大家考研基本上都会将比自己本科更好的学校作为目标,所以越是考好学校,你的竞争对手就会越厉害,你的竞争压力也会更大。但是这种竞争主要体现在复试上,初试是笔试,就完全看你自己复习的如何。下面给学弟学妹分享下自己的考研经验,希望对你们可以有所帮助!
初试复习经验
(1)英语与政治
政治英语在春季我就已经开始着手学习,但伴随时间的流逝我发现我做了太多的无用功,机械的听课记笔记做题浪费了我小半年的时间,直到九月份我才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这里提醒考研的同学们千万不要单纯的被自己的努力感动到,真正有效的学习不在于在图书馆坐了多久笔记记了多厚,而在于是否真正理解了出题人的思路,是否理解了知识点背后的逻辑,是否掌握了答题思路。
英语最重要的便是阅读理解,在练习阅读理解时一定要以单词为基础,弄清文章行文逻辑搞懂出题思路。带着逻辑看题,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与练习,经过不断的试错就会在阅读理解上有所突破。同时,英语作文也是我们需要做好充足准备的一项内容。争取背下十篇左右各类话题的范文,并通过范文整理出属于自己的作文模板。在此基础上要不断积累各个话题的相关例句,以备考试之需。在11月份之时要能够熟练运用自己背过的作文模板和例句拆分整合成话题各异文体各异的作文样式,能够独立自主写出文章。
关于政治,在跟自己政治老师学习时一定要将马原毛中特的内容捋清,史纲内容要自己画清时间线。可以通过肖秀荣1000题来不断练习,其中错题要进行标记,需要多做几遍。后期各大知名政治老师开始出模拟题时,尽量多做几份模拟卷,在网上找这些老师讲卷子的课程进行观看。从各个老师处吸取今年的押题精华。并以肖四肖八为基础,一定要将肖四的大题背熟!
下面是专业课
南大的参考书目是:《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国际关系评论》朱瀛泉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第4、5、6辑;《国际关系史》(上、下)王绳祖、何春超著,法律出版社《国际关系史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
个人认为,只是为了应对考试,这几本书就差不多了。《国际关系评论》三本只作课外读物,没有时间的话就不要看了。个人认为《导引》比较有可读性,有利于我们对史实的了解。复习考试,真题很重要,托学长的福,我找到的真题比较全,通过分析真题,会使你的复习更有方向。
国际关系史:王绳祖、何春超的《国际关系史》(上、下)比较老了,所以看得时候我还参考了刘德斌的《国际关系史》和方连庆的《国际关系史》。刘的版本个人觉得详略比较得当。方的版本非常详细,可以作为想要了解某一个事件时的参考。初读教材(我指的是参考书目那本),觉得非常混乱。我的方法是按照时间和地区整理事件,时间上按照威斯特法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等等先划分为几个大块,然后逐一整理,不需要很详细,例如整理某个条约,只需要写清缔约各方,简要内容和影响即可,整理时只需写每一点的关键词。通过这样的整理,会对整体的脉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根据这样的方法,可以把国关史过好几遍。第一遍,对照书整理框架;第二遍,背框架(大致背诵,但重要事件时间不可错乱);第三遍,看框架,对着书找事件记忆背诵;第四遍。依照框架口述事件,遇到记不清的地方,再翻书重点记忆。同时,我还依照时间进度整理名词解释,这项工作比较繁琐,从暑假开始知道十一以前我才完成,整理了两本半。所以后期,我就丢开书本,背诵时只使用名解笔记和框架。个人认为,框架比较重要,选择整理名词解释的原因是,楼主认为自己记忆力不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强化记忆。以论述题的标准整理的好处在于整理了就足以应对考试的名词解释和论述,缺点在于过于繁琐,浪费时间。
国际关系理论:方法和国关史差不多,如前所述,楼主觉得自己的记性不太好,所以复习重点依然是整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论流派,二是国际关系理论。从南大的真题看,理论方面名词解释基本每年都会考5个,人物,流派,理论均会涉及;论述基本是理论、对比、流派轮流出题,考过的题目会再考。比如今年论述最后一道是简述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是去年的原题,但是楼主大意了,以为去年刚考过不会再考,所以背的时候有点轻视,以至于在考场上追悔莫及。
总结一下史论的考试,首先,考察的内容很基础,而且内容很多,实在背不下来也要做到有所了解(不然在考场上诹不出来很痛苦的);其次,论述题一般都有一定的跨度,所以不仅要了解某一事件还有事件之间的联系,体系的建立过程等等;此外,名词解释每年都会有一道完全没见过的,比如今年的二六备忘录,我完全没看过,不知道其他同学如何,如果碰到这种题目,就跳过吧,你不会大家基本也不会,不要影响心情。
专业英语:这是很多考南大国关的同学都很关心的问题,其他大部分院校都是复试时才考查英语,只有南大初试就考察,可见对英语的重视。专英只考察一个内容,即翻译,这一点除了练习个人认为没有捷径。专英考两篇文章,一篇理论一篇历史,题量很大。可是专英没有书目也是让很多同学头疼的问题。楼主当时使用的是南大石斌编的书,另外有一本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国际关系经典选读的书据说也不错,楼主当时在学校图书馆没找到,就放弃了这本书,只看石斌那本了。依旧是托学长的福,我找到了网上难有的专英真题。因此我的复习是这样的,先是用石斌的书进行练习,一方面是尽快熟悉专业词汇,另一方面是锻炼翻译速度。翻译要求并不高,只要意思符合原文,没有重大错误即可,所以翻译的时候哪怕有生词也没关系,根据上下文猜一下,实在猜不出来如果不是特别关键的词就跳过吧。
最后,除了上述提到的书,因为在学校图书馆复习,所以 了零零散散看过不少书,大部分只是针对某个问题着重看得,目的是加强理解,尤其是国关理论方面。多看书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所以,有时间有机会的话,还是多看书吧。
最后寄语
考研的过程一定是充满着困难与疲惫,学习过程中产生自我怀疑的情绪是很正常的,但希望大家不要被这种情绪侵占。最好的解决方法是找个研友互相倾诉,或根据自己的爱好做出一些放松的休息,考研切忌钻牛角尖死学习。我当时每晚都会看一会儿游戏直播来放松自己紧绷的神经,这并不是提倡大家过度娱乐而是希望大家能做到劳逸结合。在学习时同样也不要过度自我感动,希望大家能做到有效率的学习而不是单纯的努力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回望自己前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并根据问题作出适当的调整学习方法,学会灵活的解决问题。
既然选择了考研那便希望大家认真对待,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相信你一定会站在自己所热爱的世界里,闪闪发亮。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