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由新祥旭考研欧阳老师对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史考研进行解析。主要有以下板块:学院简介、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分数线等几大方面。
一、学院概况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1996年,由始建于1964年的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始建于1986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所和始建于1958年的中共党史系(1956年开始招生)组建而来,是国内最早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之一。目前,学院有2个本科专业,13个二级学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建成了专业和层次最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全国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唯一的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中共党史二级学科是全国普通高校党史学科中唯一的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和中国共产党历史本科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教研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4人,其中教授31人。学院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含青年)7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7人,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5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17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全国优秀教师和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5人,北京市“百人工程”5人,北京市思政课特级教授和特级教师11人。在全国各类教学比赛中多人多次获得奖励。依托学院建设的相关学术平台13个,其中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等省部级以上平台5个。
二、招生目录及参考书目
(一)招生目录
专业:0602Z1当代中国史(01不区分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202俄语,203日语,240德语,241法语
313历史学专业基础
学制:3年
备注:(1)本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二)参考书目
313历史学专业基础
《中国古代史教程》(上),朱绍侯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教程》(下),朱绍侯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上),章开沅、朱英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下) (第四版),王桧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吴于廑,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吴于廑,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二版,吴于廑,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第二版,吴于廑,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吴于廑,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吴于廑,高等教育出版社。
备注:以上参考书目源于学长学姐推荐,仅供参考。
三、复试分数线及复试细则
(一)复试分数线
2023年:55、55、180、336
2022年:55、55、180、345
2021年:50、50、180、330
2020年:55、55、180、335
备注:
2023年:统考拟招生1人。(根据实际上校线生源调整)
2022年:统考拟招生0人。(无合格生源,计划调整为0。)
(二)2023年复试细则
1、复试的基本要求
经我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决定,我院复试采取差额形式,在生源充足的专业,差额比例不低于120%。
2、复试内容与形式
2023年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采取线下复试方式开展,具体复试内容包括:
1.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满分250分)
2.外语面试(含口语和听力,满分100分):听力考试和口试由精通外语的教师负责,考生以抽签方式确定口试题目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各人表现给予成绩。
3.笔试分为专业综合课笔试和外语笔试,其中专业综合课笔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2小时;外语笔试满分为50分,考试时间1小时。
3、成绩计算
1.原则上要求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成绩150分以上,外语面试成绩60分以上,专业综合课笔试成绩60分以上,外语笔试成绩30分以上,即为复试合格。
2.对各项复试成绩合格的考生,将复试成绩与初试成绩加权求和,排列录取顺序。初试成绩权重为50%,复试成绩权重50%。
加权总成绩 =(初试成绩/初试满分)*初试成绩权重*100 +(复试成绩/复试满分)*复试成绩权重*100
复试结束后,我院将汇总考生各科目复试成绩,并按照学校规定在我院网站公示,请考生关注我院通知公告。
4、录取原则
各项复试成绩均合格的,按加权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专业依序排列,择优录取。少数民族骨干计划、退役士兵专项计划,按照学校要求单列,各项复试成绩合格的,按加权成绩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专业依序排列,坚持择优录取原则。
四、真题(2022年)
313历史学专业基础 总分300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80分)
1~20(略)
二、材料分析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21.裴松之注《三国志》:
(1)加点句子指代什么制度。
(2)东汉末年到魏晋初期太学衰落的原因。
(3)影响魏晋时期儒学的因素。
22.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和吴于廑关于印度经济的描述:
第一段材料,印度的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第二段材料,印度本土的农业迅速衰落;
(1)根据材料概括印度经济的发展。
(2)一战至二战前影响印度经济发展的国际性因素。
三、论述题(每小题40分,共160分)
23.唐玄宗时期,军事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
24.雅典和罗马成为帝国的过程、并分析罗马长久的原因。
25.1935到1937年中共方针政策的转变,并分析对党发展带来的影响。
26. 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的原因,并说明带来了哪些影响。
五、复习指导
1、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2、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