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由新祥旭考研简老师对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考研进行解析。主要有以下板块:学院介绍,招生人数,研究方向,考试科目,复试分数线,复试人数,录取办法,备考指导等几大方面。
一、院系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设有新闻系、传播系、视听传播系、广告与传媒经济系、国际新闻与传播系五个系,建立了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等的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学院首批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拥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依托机构。在教育部开展的四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蝉联第一或被评为“A+”。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
二、专业介绍
招生年份:2023年
招生学院:
新闻学院
招生专业:
新闻与传播
研究方向:
03智能传播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④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科目含新闻采写、编辑、评论、广告、公关、传媒经济和广电实务。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科目含中外新闻史、新闻传播理论和传媒经济理论。
三、参考书目
新闻学部分(包含马新观、新闻理论、新闻史)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编写组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9.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 第 4 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方汉奇主编;方汉奇,丁淦林,黄瑚等编写.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 3 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赵云泽,孙萍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陈力丹,王辰瑶.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传播学部分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陈力丹,陈俊妮.传播学纲要 第 2 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 第 4 版 修订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实务部分
人大实务包含采写编评、传媒经济、广告、公关等,极少直接考理论,参考书目不需要深读,需要多做练习。
采写编评
张征.新闻采访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马少华.新闻评论写作教学 开放的评论课堂.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高钢.新闻写作精要 新闻报道的原则与方法 第 2 版.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 大学出版社, 2020.
黄河.新媒体实务.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蔡雯,许向东,方洁.新闻编辑学第3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周小普.广播电视概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传媒经济
喻国明编著.传媒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张辉锋著.传媒经济学理论、历史与实务 第 3 版.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5.
广告学
倪宁.广告学教程 第 4 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陈培爱.广告学概论 第 3 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公关
胡百精.公共关系学 第 2 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 第 3 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四、2023年复试分数线
项目类型 |
政治 |
外语 |
专业一 |
专业二 |
总分 |
学术学位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0503] |
60 |
60 |
90 |
90 |
374 |
专业学位 新闻与传播 [0552] |
55 |
55 |
90 |
90 |
365 |
五、2023年招生计划、复试人数
专业名称 |
拟招生人数(全国统考) |
新闻传播学(050300)全日制 |
27 |
新闻与传播(055200)非全日制 |
20 |
六、复试内容
2023年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采取线下复试方式开展,具体复试内容包括:
1. 综合笔试:满分150分(其中专业综合课部分为100分,外语部分为50分)。
2. 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满分250分。
3. 外语面试:满分100分(含口语和听力)。
报考类别 |
考试科目 |
学术硕士 |
笔试:综合笔试 面试: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外语面试 |
专业硕士(非全日制) |
笔试:综合笔试 面试: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外语面试 |
专业课复试范围与初试相同,外语复试仍按初试语种进行。
七、2023年拟录取办法
1.原则上要求综合笔试总成绩90分及以上,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成绩150分及以上,外语面试成绩60分及以上,即为复试合格。
2.对各项复试成绩合格的考生,将复试成绩与初试成绩加权求和,排列录取顺序。初试成绩权重为50%,复试成绩权重为50%。
加权总成绩=(初试成绩/初试满分)x初试成绩权重x100+(复试成绩/复试满分)x复试成绩权重x100
复试结束后,我院将汇总考生各科目复试成绩,并按照学校规定在我院网站公示,请考生关注我院通知公告。
八、备考指导
1、零基础复习阶段(6月前)
本阶段根据考研科目,选择适当的参考教材,有目的地把教材过一遍,全面熟悉教材,适当扩展知识面,熟悉专业课各科的经典教材。这个期间非常痛苦,要尽量避免钻牛角尖,遇到实在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先跳过去,要把握全局。系统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对各门课程有个系统性的了解,弄清每本书的章节分布情况,内在逻辑结构,重点章节所在等。
2、基础复习阶段(6-8月)
本阶段要求考生熟读教材,攻克重难点,全面掌握每本教材的知识点,结合真题找出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有相配套的专业课知识点笔记,进行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
同时多练习相关参考书目课后习题、习题册,提高自己快速解答能力,熟悉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要求吃透参考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模型。
3、强化提高阶段(9月-11月)
本阶段要求考生将知识积累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动手做真题,形成答题模式,做完的真题可以请考上目标院校的师兄、师姐帮忙批改,注意遗漏的知识点和答题模式;总结并熟记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等,查漏补缺,回归教材。
考研考博一对一咨询:
新祥旭简老师
电话:1501024710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