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祥旭考研官网欢迎您!

预约报名

论述新王朝取代旧王朝的途径(2015南京大学、2018年人大)

新祥旭任老师 / 2018-05-18

          一个新王朝取代旧王朝,不外三种途径:

第一个途径是靠战争,所谓“以马上得天下”,靠骑马打仗建立王朝,得到天下。这里又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旧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声势浩大,直接推翻了旧王朝,以后出现军阀混战、群雄并起的局面,新王朝在混战间崛起,其中有一些原来大起义的领袖,在混战中成为新王朝的开国皇帝,比方像秦朝末年的刘邦,元朝末年的朱元璋;有的是在农民大起义失败后,贵族军阀在群雄混战中建立起新朝,像新莽末年的刘秀,入关的满族的清朝。

还有一种情况,农民大起义没有能够推翻旧王朝,但给了它致命的一击,使它瓦解,新王朝在起义后的混战中降生。像东汉末年的曹操,在黄巾农民起义中起兵,建立了强大的势力,终于他的儿子曹丕当上了皇帝。像隋朝末年农民起义中各种武装势力出现一场大混战,有农民起义军,有旧的贵族、军队将领。其中李渊原来是隋朝贵族,后来也趁机从太原起兵,一直打到长安,成了皇帝,建立唐朝。反过来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把各种武装势力都消灭了,统一了国家。唐朝末年也是农民大起义,重要领袖是黄巢,黄巢一直打进长安,唐朝的皇帝跑到四川,黄巢起义在长安坚持三年,最后坚持不住撤到山东,在各路军阀的围剿下,失败自杀。经过二十多年军阀混战,全国政权落在起义军叛徒朱温建立的后梁手里。

在这两种情况中,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在旧王朝的覆亡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管农民起义的结局如何,政权最后还是落到了新的封建王朝手里,封建社会一直延续下来。

第二个途径是王朝的更代采取了非暴力的手段,新兴统治集团操控了国家的军事和政治,威逼旧王朝统治者交出政权,他们成了新的开国皇帝,但是他们要讲一个好名声,不愿意马上把旧的皇帝杀掉或者把旧的政权彻底摧毁,美其名曰效法尧舜的“禅让”,其实就是篡位。像王莽代西汉、曹丕代东汉、司马炎代曹魏、杨坚代北周、赵匡胤借“陈桥兵变”取代后周,都是借用了“禅让”的名义。

东汉黄巾起义没有能够推翻东汉政权,但是瓦解了东汉政权。军阀混战中曹操控制了局面,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自己不当皇帝,他让儿子曹丕来当皇帝,曹丕即位以后逼汉朝的汉献帝“禅让”,汉献帝提出自己下台,要曹丕来代替他当皇帝,曹丕假装推让,推让几次,最后就当了皇帝。大家都知道这是篡位,但是要采取表面的欲盖弥彰的手法。曹丕建魏代汉后没有几代,司马懿的子孙控制了大局,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也想要控制政权当皇帝,有一句成语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的孙子司马炎也是用“禅让”的办法推翻了曹魏政权。南北朝时期,北魏分裂成北周和北齐,北周的一个大臣贵族杨坚要当皇帝,他采取同样办法,把北周的小皇帝逼得退位,然后当了皇上。

“禅让”里更具有戏剧性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他本来是军队将领,他要篡后周的皇位,后来周世宗打仗病死了,七岁的小皇帝即位,赵匡胤控制了兵权,就发动了阴谋,先制造舆论说后周的皇帝干不长要换人,然后忽然得到一个谎报的军情说北方的辽国进攻,他马上带兵出征,走到开封附近的陈桥驿他停下来喝酒,半夜里发生兵变,部下闹起来把宋太祖赵匡胤从睡梦中叫醒,糊里糊涂穿上皇帝的黄袍,即位当皇帝,然后就急忙回到汴京开封,政权一夜之间转化了,改朝换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中国历史上和平篡位最有戏剧性的一场。

两种途径之外还有第三种途径,那就是崛起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借中原旧王朝战乱的机会起兵南下,征服半个乃至全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跟南方汉族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很重要,北方游牧民族往往在南方汉族政权发生危机的时候出兵,用武力很快征服中国。像西晋末年的“五胡十六国”征服了黄河流域,只有南方没有征服;五代后期契丹族建立的辽,占领了现在河北、山西北部的十六个州,包括今天的北京在内。北京当时叫幽州,辽国占领后,把幽州称作南京,又叫燕京。辽国跟北宋对峙一百多年,后来东北方向出现一个新的民族女真族建立金朝,跟北宋联合把辽国打败灭掉,然后双方分赃不均又闹翻,女真族的金朝大兵南下,一直打到开封、南京、苏州、杭州,北宋政权跑到南方建立南宋。后来两国间又打过几仗,最后双方以淮河为界,黄河流域落到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的手中。

13世纪初北方蒙古族兴起,领袖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到处打仗,先统一了蒙古大草原,接着往西边打,到中亚细亚,灭了西夏,一直打到欧洲,占领了现在东欧一些地方,俄罗斯、乌克兰、匈牙利都被他们占了,一直前进到巴尔干,打到现在的威尼斯附近,回过头来又把金灭了,接着把南宋也灭掉了。蒙古帝国改名元朝,国土一直到南海,往南到缅甸、越南、爪哇,这样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第一次统一了全国,以前少数民族王朝控制的只是半个中国、黄河流域,现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都控制了,第一次统一全国。

元朝以后是明朝,明朝末年北方兴起一个新的少数民族满族,原来的女真族(现在叫满族)建立清,清趁着明末农民起义的机会,进兵入关,控制了一半中国,后来控制全部中国,清朝成了整个中国的统治者,这是历史上第二次少数民族统一全国。

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他们社会比较落后,而且曾经遭受过汉族压迫,所以起兵很残暴,掠夺性很强,民族仇杀的色彩很浓厚,他们建立的王朝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很厉害,另外还把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带到内地,影响中国的进步。所以少数民族的王朝在北方黄河流域建立以后,北方老百姓吃了很大苦头,后来统一到全国,全国老百姓也吃了很多苦头。像“五胡十六国”汉族人民大量被屠杀,一些少数民族也互相残杀。元朝大军打到南宋的时候,据说屠了200座城,人民死伤惨重。清朝进关以后也屠城,有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此外民族压迫、民族歧视也很厉害。比方元朝规定天下人分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地位最高;第二等色目人,就是原先侵略、原先统治的一些西域的和中亚西亚一带的人,地位居第二等;第三等是汉人,是蒙古族统治下的北方的一些地方的人,这里有汉人,有契丹人,还有女真人;第四等是南人,就是原来南宋地区的人,地位最低,剥削很重,民族压迫很厉害。

以上新王朝建立的三个途径都跟农民起义有关系,或者是农民起义直接推翻旧王朝,或者农民起义没有直接推翻旧王朝,可是给了它一个沉重的打击,瓦解了旧王朝,使新王朝得以有条件取代。比如西汉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以后建立,东汉是王莽末年农民大起义以后建立,唐朝是隋末农民大起义以后建立,明朝是元末农民大起义以后建立,清朝是明末农民大起义以后建立,这些王朝时间都比较长一些,或者将近300年,或者将近200年。可见农民起义对旧王朝的打击可能很厉害,打得狠一些,新王朝维持得长一些,可能有这种关系。

为什么王朝兴替、兴亡跟农民大起义有关系?关系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古代中国是农业国,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老百姓主要是农民。农民有一个特点,既是个体所有者又是小生产者,这样的农民是分散的也是很脆弱的,维持生活主要是守着自己的或租种地主的一小块土地,在土地上辛苦劳动,维持很低下的生活,稍有风吹草动就会破产,家里死人病人,或有天灾或有兵祸打仗,甚至封建政府的剥削重了,农民就受不了。往往历史上一个旧王朝,官府剥削非常残暴,农民还能够忍受,可以降低生活水平,可以勉强维持生活,但是在重负里一旦增加点东西,或者天灾、战争,就像重负的骆驼已达到极限,再加上一根草,就把它压倒了。农民受不了了,活不下去了,起义就开始爆发,一路打过去,很多贫苦的受不了的老百姓跟着跑,参加起义军。历史上的暴动无论是哪个朝代哪个阶级包括红军起义暴动,也是一走就带一大批人走。

这跟封建王朝末期的政治很有关系。王朝末期为政总是很苛暴,赋税刑罚很重。比如秦朝末年“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2]“泰半之赋”就是农民三分之二的收入都被掠夺,征发兵役和徭役时,村里分闾左和闾右,闾左地位低一些,闾右地位高一点,首先征发闾右后征发闾左,征到闾左,劳动力都给调光了。秦朝末年刑法也很苛暴,所谓“赭衣塞路,囹圄成市”[3]“赭衣”是土黄色衣服,罪犯穿的,街上都是罪犯;“囹圄”是牢、监狱,关犯人的地方,监狱也像市集一样,人满为患。秦始皇残暴地剥削,还要征发比如修长城、戍五岭、修驰道,还有建阿房宫、骊山墓即秦始皇陵。其中阿房宫和秦始皇陵,抓的劳动力各有七十万。此外河套防匈奴,到南面、广东广西一带的移民也有几十万人,秦朝当时的全国人口大约是三千多万,男的占一半,一千七百多万,老少去掉,也就剩下千把万人,来回征发调度,全国劳动力有很大损耗,结果农民受不了,引发陈胜、吴广大起义。当时他们带着九百人到渔阳(现在北京一带)去防守,结果走到安徽大泽乡,下雨了走不了,他们当时很紧张,就商量,去了也是死,不去也是死,不如干脆造反,于是揭竿而起,一群老百姓跟着起来,立刻成为声势浩大的全国农民大起义。隋朝隋文帝篡位建国,搞得还不错,隋炀帝靠着阴谋上台后,修宫室,修东都洛阳城,开运河,修长城,修路,大举巡游,还要打仗,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全国每年征发的徭役几百万人,老百姓受不了,爆发小股起义,很快变成大起义,隋朝垮台,隋炀帝最后被隋朝军队兵变杀了,隋朝也就亡了。明朝末年苛征三饷——剿饷、辽饷、练饷,辽饷是对付清朝,打仗要征调军费,剿饷对付农民起义,练饷是为练地方武装。民不聊生,死亡枕藉,流民四散。最后李自成势如破竹,攻下北京,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即现在景山,明朝灭亡。

历史研究中间关于农民起义的评价很不一样,以前人们认为农民起义都是好的,领导人都是英雄,包括李自成、太平天国的首领都是英雄,现在经过“文化大革命”以后回过头再看、再反思,就有不同的看法。农民战争是一次规模很大的战争,战争本身很残酷,杀人也很多,对经济破坏也很严重,以至于现在有些论者比较过度地渲染夸大农民战争的破坏作用,认为战争不仅破坏经济,损害人民、损害生命,而且还促成经济倒退。有一些论点认为太平天国的时候对江南破坏太厉害,以致中国近代化受到很大影响,搞不成近代化,发展不起来民族工业,发展不起来资本主义,因而太平天国只有破坏。

这个论点不能算是公正的。第一,农民如果还能勉强维持生活,不会造反,农民希望有一个稳定平安的生活,能够维持下去就可以了,只有实在受不了才会起来造反。农民起义规模很大,是一个群众性运动,不是少数人挑起来,实际上是王朝末期社会矛盾的总爆发。如果追究战争责任,与其说农民负主要责任,不如说剥削者、统治者负主要责任。

第二,农民战争是很残酷,但是打仗是双方面的,镇压起义的统治者并不比起义者更“仁慈”,其残酷更有过之。明末战乱中有所谓“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4]之说。唐朝末年诗人韦庄写了一首诗《秦妇吟》,里面讲到黄巢起义打下长安以及后来战乱的情况,讲到一个流落的老头,说他当年家境很不错,可是现在是“千间仓兮万斯箱,黄巢过后犹残半”。原来家里丰足得很,有很多财物、粮食,黄巢起义军打过去也抢了,还留下一些,后来附近驻扎的唐朝官兵每天到村子里翻箱倒柜什么都抢,官兵“入门下马若旋风”,“罄室倾囊如卷土”,结果“家财既尽骨肉离”,原来很富足的小地主财产全没有了,妻离子散,“今日垂年一身苦”[5]。所以“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是一个通常的写照。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曾有“曾剃头”的外号。

第三,旧王朝已经腐朽到无可救药,而且并无愿望与能力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只有农民大起义的冲击,才有可能改变旧的黑暗的统治,给新兴的势力扫清道路,创造条件。这里正体现了农民起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当然,农民并不代表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势力,并不能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只能在战争中和战争后被野心家利用了去作为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尽管旧的封建势力受到沉重打击,但继之而起的还是封建王朝,这是农民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

至于其他两个途径,“禅让”掩耳盗铃,新朝也不可能大力打击那些腐朽黑暗的旧势力,少有兴革,为政多是“率由旧章”[6],并未注入多少新的血液和活力。

北方民族取代旧王朝完全凭借武力,其压制破坏相当重而且难以持久。历史上少数民族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凭借武力打来打去,最后维持不了多久就纷纷垮台,元朝维持时间稍长一点,100年左右。唯一例外是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一中国维持将近300年,在中国王朝史上比较久,这个王朝有些例外、有些特殊。清朝统治比较有章法,在民族关系上处理得一般还可以,很多措施比较积极,所以新旧王朝的交替三种途径情况不都一样,值得很好考虑。

 【课程顾问】任老师 

【电话】13611267718

【微信号码】13611267718

【QQ号码】1558532534

全方位权威辅导,考研复试效率高

面授一对一
在线一对一
魔鬼集训营
咨询课程 预约登记

以效果为导向    以录取为目标

填写信息获取考研一对一试听名额
姓名:
电话:
报考学校及专业:
北清考研定制 985考研定制 211考研定制 学硕考研定制 专硕考研定制 北京考研私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