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是北京一本双非提前批院校,学的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虽然本科就业前景不错,但总想做一些自己真正热衷做的事情。也曾经徘徊,三月就做好了考研的打算,真正开始准备人大的高教是在七月中旬。之前选择的学校和专业没能够激发个人潜能和热情,所以浪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选择是理性和感性的交织,还希望不要辜负自己的内心。
政治
不知道高分的大神怎么做,这里只想说不要怎么做,以及有必要买的资料,切忌贪多求全。
10月前:推荐徐涛视频+徐涛核心考案/肖秀荣精讲精练+肖1000题/高教版1600题
其实很早就买了肖秀荣三件套,但直到最后也没有翻过命题人讲真题,精讲精练看了两遍,可是到了后期看着厚厚的一本,很没有耐心。1000题可以早一点开始做,熟悉一下做题的感觉和出题的套路,虽然有人说肖1000的套路和真题的套路并不太一样,好几个学姐做高教版的1600感觉最后的效果更好,自己因为时间问题没有尝试,还是看个人选择吧。
直到九月中才真正开始学政治。建议时间充裕的同学在暑假解决一下马哲部分,最好是对特定的概念有自己的理解, 而且要反复,不然太容易忘。其他的像史纲、毛概、思修的部分,没有太早开始的必要,包括理科生,之前担心自己是没有基础政治会有问题,老早就开始记知识点,反而浪费了很多时间,到后期记忆也不一定会比开始晚的同学牢固多少,徒增心理压力。
徐涛的视频九月才开始看,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推荐给身边的朋友也都很喜欢,马哲的部分我有个同学看了三四遍都没有理解的部分,过了一遍小涛涛的视频就觉得茅塞顿开,很多难点老师会用生动有趣的例子尽可能解释地透彻一些。尽管有的梗会说很多遍,但是光是老师的长相就已经能让人开心地学习了,而且最主要的是老师三观还是比较正的。
11月:徐涛冲刺背诵笔记/风中劲草+肖《形势与政策》+1000题/1600题
后期厌倦了精讲精练的繁琐,就去买了腿姐的金牌背诵手册,但是看了之后又觉得太精炼了,而且大纲也有些许变动,之后就又买了徐涛的冲刺背诵笔记,对最后理清重要知识点起了很大作用,而且小小的,便携。当时就是两本一起结合着看,但是不建议这么做,身边的盆友有一直用肖大大的,他的团队也有这种类型的书,选一本就好,书多了,会疯的。然后选择题得一直练,不能停。9月开始选择题其实也差不多,每一次做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题号前标记出来,做的时候用铅笔轻轻地写不然之后会很痛苦。另外,各种押题卷出来之前,大概就是11月底之前,最好感受一下真题,做的时候会觉得和练的题真的不一样。
12月:肖8肖4+小黄书+米鹏3套
打开试卷的那一刻内心直呼肖大大666。但是最后写答案并不是完全按照肖4的内容写,也综合了小黄书的答案,甚至还抄了原题。选择错得很多,但大题应该没有扣太多分。政治冲刺的时候占了接近一半的时间,尤其是肖4和小黄书到手之后,背得昏天黑地,一度怀疑自己是个智障。冲刺选资料特别纠结,生怕自己错过考点,就把市面上几乎所有的押题卷都买来,徐涛8套、任汝芬4套、蒋中挺5套等等,都有做,非要我选一个,那就徐涛,其他的身边朋友普遍反映质量不高,而且其实并不必要,把肖8肖4的选择做好了就足够了。实在不放心,作为补充可以用米鹏的最终3套卷,这个老师的思路有点清奇。当我意识到自己花了太多时间去做题,而没有吸收强化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曾经模拟题做到过的选择最后真题出现还是做错了,所以对于选择题,不在多,而是去记住每一个做过的题的考点,理清当年考察的重点和热点相关的时间线索。但是如果时间充裕,多练当然是有益的。大题不用太早担心,最后还是得依赖押题,一定要花尽可能高效的时间研究一下真题的答案和各路老师的答案,千万不要慌,能记住多少就记住多少,很多大题的答案和套路都是想通的。最后会有各种万能答案,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要照搬,但是最好背一下防止考场上头脑一片空白。最后的一个月时间极度宝贵,当时看了冲刺视频,但收效不大,所以除了肖大大最终的押题课和徐涛最后的小黄书划重点,个人觉得其他的视频还是不要乱看。
英语
英语考试分为完型、阅读、新题型、翻译、作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阅读。从去年开始英语的趋势就是阅读的难度逐渐增加,其他题型的难度降低。阅读的文章来自于该年经济学人、卫报、华尔街日报等等,前期大家可以空余时间看看这些文章,增强语感。我从暑假开始做黄皮书的英语真题,从2005年开始做的,之前的没做,因为时间毕竟也过去很久了当时的题跟现在的题差别还是挺大的。真题我只做过两遍,近三年的题留在最后一周做一次模拟,看网上说有人做过很多遍,有时间的同学可以多做几遍吧。有的同学问过我用不用报班,我个人没有报班,但我通过各种渠道找过很多挺有名的考研老师的讲座视频,只能说要根据个人水平来选择,有的老师讲的很基础很细,适合英语比较薄弱的同学,但是对于英语好的同学可能有些浪费时间。我个人英语还不错,着重听了新祥旭的完型,感觉讲的真的很好。关于用书方面,单词我用了朱伟的书,真题是黄皮书,再就没有别的书了。因为觉得比较流行的作文书容易千篇一律,句型比较简单,就没有用作文书,作文是我根据历年真题的阅读文章和作文范文整理出来的。值得一提的是,做英语题有很多的技巧,在做题时可以事半功倍,需要大家在复习过程注重积累,细心感悟。
专业课
专业课能拿到255,不得不承认有侥幸的成分,但也得益于平日复习中兼顾深度和广度的积累,虽然有更高分的大神,但是仍然心满意足。不过今年看到题目的那一刻内心真的很崩溃,考察的内容和方式变动很大。幸亏我报了辅导班,新祥旭找的老师为我进行特别的培训,才让我有了应对的能力提高。
初试
七选四,备选项里大概只有两三个是平时背的比较熟的内容。所以最后答题是靠平时看的东西能尽量想起来努力去靠。有一道论述只写了半页纸,因为没有时间了,就只列了框架。考完觉得自己没戏了,毕竟是一道70分的论述,而且只写了11页,但是结果证明不用去纠结自己写多少,因为老师们判卷是很客观公正的,只要思路和逻辑方向是正确的全面的,答案就能得到认可。
参考书目
我买了各种版本的教育管理和政策、高教的书,过了一遍之后有选择性决定了四本,高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政策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各一本,直到最后又决定吃透两本。杨德广谢安邦老师主编的《高等教育学》和陈孝彬老师主编的《教育管理学》。看了学姐们的经验贴之后,立马买来资料,一开始就拿着真题开始复习,分析了几年就觉得夯实基础就最重要,整理完真题之后就抱着那两本书一遍遍地看一遍遍地背。但是从今年的题目来看,这两本是远远不够的。本科有教育学基础的不说,跨考的同学最好要吃透至少一本教育学原理的书,无论是初试还是复试的面试笔试,都体现着考察的重点不再仅仅是宏观的政策和管理相关的方面,还包括微观的教育基本理论。在准备人大前有看教育学相关的参考书目,没有背,基本上把中外教育史和基本原理过了一遍,所以看到题目的时候有点畏惧但不至于完全不能动笔。
复习重点
书和论文缺一不可。书 是基础,重要的书多看几遍其实自己就能总结出重点在哪里。一开始就要把基本的高教史理清楚,然后要把高教、教育管理和政策相关的基本概念记牢。我有段时间体制制度体系就傻傻分不清楚。然后论文,体现着对基础知识的应用,以老师们和权威的期刊为主。此外,还要关注教育新闻,对于很多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重点问题,比如初试出现了校园欺凌、复试面试中出现的学生减负以及笔试中的义务教育问题。所以,在对基础知识的应用上一定要在多阅读老师论文基础上有独到的见解。要有一个厚一点的笔记本,分不同的专题。但是到了后期还要回归到基础的背诵的内容上,毕竟基本的分不能丢。
微信:13366641779
QQ:3191633374
官网:www.xxxedu.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长远天地B1座21层新祥旭考研(距离人大几百米可以顺便过来咨询)
(只发送人大方面相关内容)


















